话说侗家粽子曾记得小时候,每逢端午节母亲包粽子时,泡起高山糯米,白天把粽子包好,黄昏时分粽子上锅,用柴火一煮就是一个通宵。煮熟的粽子揭锅时,已是第二天的端午节清晨了。 图片来源网友:福印良品 煮粽子,一般总要花8-10个小时,这么长的时间,是一边时不时整整火,一边听着奶奶讲起有关粽子和粽子叶的传说故事。用茅草包的米筒粽,是三江独有的味道和乡愁。那茅草与一般的茅草不一样,你看她虽然也长在山坡上,但比其他的茅草高,叶子比一般的茅草大,叶面长有很多毛毛,这种茅草有一种特别的香味,包起粽子味道特别的好,而且草香飘远。高山茅草茅草包好的侗家米筒粽 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:这棵茅草原来是一个貌美如花又心地善良的姑娘,他结识了一个非常勤劳的小伙子,小伙子英俊潇洒,他俩多年相爱并立下山盟海誓。可是,姑娘的家人要她嫁给一个跛脚财主的孩子,她不愿意,到婚嫁那天,葬玉埋香,以死殉情。后来就在死的地方长出了一颗小草,香味扑鼻。于是侗家人就爱上了这棵茅草,并将这个故事连同这米筒粽一起世代延续在他们的生活里。 “粽草情结”是三江人独特的端午文化,所以,三江人包的粽子,以草为主题。首先,少不了的是灰碱(稻草及艾叶等烧成灰制成的碱性水),而这灰碱的制作过程承载着满满的回忆和浓浓的乡愁。
烧制成灰,泡水过滤,就是最好的原生态碱性水 泡过灰碱的高山大糯本地土猪肉,加拌点佐料,腌好待用。高山野生板栗。绿豆粽子料配齐了
包米筒粽 包枕头粽 包三角粽包驼背粽下面是侗家大粽子的制作全过程。
编织茅草开始放糯米、绿豆。
加上本地的野生板栗,再用糯米盖上一层。先从中间捆绑起来,再捆绑两头。大粽子多捆绑几道草绳。 漂亮的大枕头粽煮熟的粽子。上了餐桌的粽子。人生如画,岁月如歌。如今,生活条件好了,天南海北的粽子品尝不少,百姓对“舌尖上的中国”十分有研究,端午粽子文化也不断在发扬光大,精细制作,方法考究,风味独特。然而,侗家美丽的传说故事,开启封存的记忆,一年一端午,常常泛起对往事的追忆与联想:遥远深山沟里有一处风雨桥,潺潺流水从桥下流过;清澈甘甜的山泉,寂静茂密的山林,漫山遍岭的松杉树,淳朴憨厚的乡友,绵软香甜的粽子,总留在童年的记忆。
|